【红歌会网编者按】前段时间红歌会网关注到了河南日报曝光的登封老医院家属楼拆迁安置一事,引起关注。老百姓依法维权,向中央纪委、河南省委省政府、郑州市委市政府、登封市委市政府领导及纪检监察等部门反映情况。但问题迟迟未能解决。当地百姓最新来信说,“5月13日下午,我们登封市老医院家属楼拆迁户专门打电话询问登封市纪委。纪委的工作人员已经询问过嵩阳办的有关领导,他们说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他们嵩阳办没有错,老医院家属楼的拆迁户想怎么告就怎么告吧。”于是有了这篇“八问”,特发于此,希望河南有关部门,依法依规办事,为老百姓解决困难,为我党和政府争取民心。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事人如有疑问,对文章内容有异议,可以告知修正,或正面回应,则更好。
自2019年11月以来,对河南省登封市老医院家属楼拆迁安置一事,媒体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对登封市嵩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许喜斌、拆迁安置办负责人郑保安的所做作为,我们不禁要连发八问:
一问许喜斌、郑保安为何硬说拆迁协议中的“900元/平方米”是拆迁户自己所写?
2012年7月,拆迁户与嵩阳办签订的拆迁协议内文中共有17处手写内容,其中房屋安置的第三条明确写道:拆迁面积与可安置房屋面积差10平方米之内,按新建安置房建筑成本价900元/平方米补齐差价。这里所写的“900元/平方米”与其他16处的笔体完全一致,你们怎么竟敢说是我们拆迁户自己手写的呀?后来,你们又狡辩说,如果是嵩阳办的工作人员所写,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你们如此前后不一,闪烁其词,究竟意欲何为?
二问许喜斌、郑保安为何在自己违约的情况下逼迫拆迁户按2019年的市场价补齐差价款?
按照协议约定,本应在2014年7月建成的安置房,直到2019年8月才初步建成,并通知拆迁户开始选房。这期间,登封的房价也由2014年的3000多元/平方米,涨到了2019年的5000多元/平方米。明明是你们嵩阳办没有按照约定时间建成安置房,你们怎么会让拆迁户按照2019年的市场价补齐差价?
三问许喜斌、郑保安为何有证商品房拆迁户的差价款比无证的小产权房价格高出那么多?
众所周知,全国许多地方的小产权房价格比有证的商品房价格一般低一半左右,登封当然也不例外。但是,2019年8月,按照嵩阳办发布的安置公告,老医院家属楼作为有证的商品房,在补齐差价时,不仅价格没有比小产权房优惠,为何反而比小产权房高了许多?
四问许喜斌、郑保安为何不向拆迁户赔偿违约金?
按照2012年7月双方签订的拆迁安置协议,任何一方违约,应按安置房总价值的3%作为违约金支付给对方。嵩阳办没有按规定时间建成安置房,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嵩阳办为何对此只字不提?为何不按安置房总价值的3%向拆迁户赔偿违约金?安置房建设一拖再拖,是不是存在失职渎职行为?
五问许喜斌、郑保安为何不及时支付已经拖欠数月的安置补助费?
自2019年6月份以来,嵩阳办已经拖欠老医院家属楼拆迁户安置补助费数月,你们究竟何时会把拖欠的安置补助费支付给拆迁户?
河南日报发表《被拆七年多 交房遇烦恼》,曝光此事
六问许喜斌、郑保安为何胆大妄为漠视舆论监督?
2019年11月以来,相关媒体以《登封市嵩阳办擅自作废拆迁协议,翻脸比翻书快》《致河南登封官员:不能因为疫情过去,就忘了宗旨丢了信誉》为题,对登封市老医院家属楼拆迁安置一事作了相关报道。尤其是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省最权威的主流媒体——河南日报,在显要版面以《被拆七年多交房遇烦恼》为题,也对此事作了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时至今日,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难道说要逼迫百姓闹出更大动作,引起更多人关注,嵩阳办的官员才会实打实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吗?
七问许喜斌、郑保安为何拆迁安置房不能像正规的商品房那样办理按揭贷款?
嵩阳办让登封市老医院家属楼拆迁户按照正规商品房的市场价补齐差价,为什么不让拆迁户用公积金或银行商业贷款?为什么要强迫拆迁户以现款的方式一次性补齐差价?难道安置房是手续不全,不是正规的商品房吗?
八问许喜斌、郑保安是否与开发商存在一定的利益关联?
自拆迁安置工作启动以来,从许喜斌、郑保安的一系列言行和所作所为来看,难免会让不少人生疑,难免会让人认为许喜斌、郑保安的屁股是不是坐偏了?是不是坐在了开发商一边?是不是与开发商勾结在一起?其背后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腐败行为?如果没有的话,你们二人对自己的言行该作何解释?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究竟谁对谁错,自有公论。在此,我们希望嵩阳办的许喜斌、郑保安正确面对事实,给拆迁户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同时,我们恳请上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及有关部门深入调查,溯本清源,给出一个客观公正的处理意见,以正视听,真正“给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确实把好事办好,让登封市老医院家属楼拆迁户早日搬进盼望已久的安置房。
作者:河南省登封市老医院家属楼全体拆迁户
相关链接:
河南登封:拆迁户苦等7年仍未安置 数人未见房子啥样已离世
登封拆迁案:终于知道拆迁安置为什么总“违约”了
红网时评:不能因为疫情过去,就忘了宗旨丢了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