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首页 资讯 法治 舆情 案件 律师 网络 社会 服务 关于 招聘 举报
社会
·群众来信
·人民呼声
·民间调查
服务与举报
国内新闻 更多...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学习贯彻
·丁薛祥在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修订后的《中华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部署开
·监狱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开展
·确保执法权在法治轨道上规范有序运行
·李强会见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稳就
·李强同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会谈
采编团队 更多...
...
...
人民呼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人民呼声 > 正文
91岁教师的富与贫:衬衣有洞还在穿,办留守儿童之家18年
来源:正义法治网 发布时间:2018-10-29
分享到:新浪微博


今年91岁高龄的叶连平“要把最后一口气留在讲台上”这句话让无数人泪目……
叶老在为孩子们上课 图|余华兵
当叶连平抬起右臂,准备在黑板上写字时,衬衣袖子露了出来,大洞连着小洞。似乎是察觉到记者的疑惑,他微笑着说:“这有什么关系呢?”
难道是因为没钱吗?恐怕不是。每个月,叶连平都能领到三千多元的退休金,买件好点的衣服没问题。难道是因为抠门吗?恐怕也不是。2000年起,他创办“留守儿童之家”,免费为孩子们补习英语,一直坚持到现在。叶连平曾表示:“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话语掷地有声,让人肃然起敬。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他这样做?很多媒体作出报道,似乎找到了答案,又似乎还没有。10月23日,本报记者再一次和这位老人面对面,循着时光的脉络,去寻找一个执着与坚守的故事。
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叶连平出生于1928年,祖籍河北沧州,现住和县乌江镇卜陈村。抗战胜利后,叶连平随父亲来到南京,进入美国大使馆工作。在那里,叶连平一天到晚和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解放后,叶连平与几位同事开办了识字夜校。1978年,他进入卜陈初中,成为一名语文老师。
在南京扫盲夜校,叶连平与4位女学生合影
1991年,叶连平正式退休。2003年,卜陈初中和卜陈辅导区小学合并,成立九年一贯制卜陈学校。
退休后的叶连平依然热爱教育事业,某个学校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可以说,只要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2000年7月,叶连平利用自己擅长英语的优势,创办家庭课堂“留守儿童之家”,开启了无偿家教、无私捐学的生涯。
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叶连平把英语课分为启蒙班、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现在,叶连平每周六上午给6年级学生上课,下午给4年级学生上课,周日上午给初二学生上课,下午给3年级学生上课。
“我上一节课不是40或45分钟,通常要两个小时。我不这么干不行啊,差的太多了。”叶连平感慨道,曾经有一个小学毕业生来补课,竟然认不清26个字母,没上几节课就走了。过去,和县一中有规定,中考总分达线的情况下,英语不及格不予录取。
叶连平与钱龙女
2015年,钱龙女在卜陈学校念初中,由于英语成绩差,她来到“留守儿童之家”找叶连平补课。加之家离得远,她提出想住到叶连平家里,叶连平欣然同意。一段时间后,钱龙女的家长想给钱,对此,叶连平很生气,表示“给钱就不要来了”。
这一住就是三年。2018年,钱龙女考上了马鞍山幼儿师范学校。钱龙女说,叶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不过批评起来也毫不留情,只要犯错误了,他都是直接批评,一点不留情面。
叶连平上课用的教室,是卜陈学校老校区的库房。2010年,镇政府出钱,把他家对门的仓库改建成两间教室,一间供他上课,一间作为图书室,孩子们在此做作业、看书、下棋、打球,这里俨然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淡泊名利的洒脱感
十九年义务为孩子们补课,叶连平分文不取,作业本、图书等学习资料都是自己掏腰包,骑车上县城买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我这里来,是因为不收费吗?我觉得不是。教学要看实效,你种下去的庄稼能不能收,这才是关键。一个孩子在这里上课有了收获,就会影响很多人,我的压力就在这个地方。”叶连平说道。
叶连平不仅免费补课,还自掏腰包,租车组织留守儿童外出参观学习,开阔他们的视野,填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南京雨花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必去的三个地点。叶连平清楚地记得,有个学生在大屠杀纪念馆看到一具小孩的遗骨时哭了。他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比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更生动、更直观。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叶连平的勤俭节约在当地传为佳话,为了省几毛钱不惜骑自行车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衣服,家里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
曾经有人问他:“你工资不高,哪来这么大的劲?”他总是乐呵呵地说:“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把它用在孩子的身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好处,值!”
叶连平的老伴儿不理解他,觉得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在孩子们身上花那么多。叶连平说:“我现在生活得很好,凭自己的能力,为人民做点事,不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大的愉快吗?”
叶连平和老伴感情一直很好。
受叶连平精神的感召,每年寒暑假,各大院校的志愿者都会来这里支教实习,为孩子们带来绘画、音乐、手工,舞蹈等兴趣课,丰富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2013年,叶连平拿出部分退休金,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成立叶连平奖学金,专门资助优秀寒门学子,得知此事后,叶连平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学生们也解囊支持。
四十年如一日,叶连平坚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就连吃饭也选择在教室。整天围着孩子转,叶连平觉得过得很充实。今年夏天,叶连平不慎被电动车撞伤,腰椎还做了手术,住院不到10天,他就要求出院,由于伤势未愈,腰根本直不起来,只能坐在凳子上讲课。如今,他已安排好后事:如果走在老伴前面,除了留下一定的生活费,他会将全部积蓄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其次是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
叶连平一生无儿无女,却桃李满天下,他不求功利,不求回报,只想一直站在讲台上,给孩子们上课。他经常说:“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晚辈眼里的倔老头
杨鸿雁是乌江镇光荣村杨湾自然村人,2003年考取宿州师专,目前在马鞍山市区开了一间室内设计工作室。她说:“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对爷爷的感激之情,可以说,除了父母以外,他是我最亲的人。”
初中三年,杨鸿雁一直住在叶连平家,每周五晚,叶连平骑车把她送回村子,周日晚再接回来。那时候,杨鸿雁长得不高,身体也不好,寒暑假去医院体检,也是叶连平陪着她去。去县城上高中后,杨鸿雁双休日住在叶连平家,用她的话讲:“初中和高中的六年,生活中的事情大多都是爷爷一手操办的,我的父母就像‘甩手掌柜’。”
就在杨鸿雁去宿州师专报名的前一晚,叶连平在家哭了一晚。“我知道爷爷舍不得我走,虽然我们可以电话联系,但是,他还是想看到我的样子。”杨鸿雁说道。
第二天,叶连平和杨鸿雁乘汽车前往南京,然后从南京坐火车前往宿州。到达学校后,叶连平向杨鸿雁的辅导老师交代了一些情况,并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辅导老师每个月写一封信寄回来,详细讲述一下杨鸿雁在学校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情况。
“等爷爷从宿州回到南京时,已经很晚了,从南京到乌江的班车停运了。当天晚上,爷爷在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墩下待了一夜。”杨鸿雁哽咽道,等她毕业后,才知道这件事。
在杨鸿雁眼中,叶连平是一个很倔强的老头,就说骑自行车这件事吧,两人还大吵了一次。2007年下雪天,叶连平骑车去南京帮学生买东西,路上摔了一跤。回家后躺了半个月,杨鸿雁回乡过年才知道这件事。
杨鸿雁心疼地说:“爷爷,你年龄大了,不要骑自行车了,出门坐公交车,或者找学生帮你,不需要亲力亲为了。”
叶连平不听劝,杨鸿雁发火了:“你要是再骑车,我就把你的车扔了!”
此话一出,叶连平不高兴了,认为杨鸿雁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听他的话了,可以随意动他的东西了。
在辅导学生英语这件事情上,杨鸿雁经常劝爷爷:“你年龄大了,精力有限,可以适当减少学生数量。”然而,叶连平很倔强,杨鸿雁觉得无法和他交流。有一年过年期间,杨鸿雁发现叶连平晚上11点还在批改作业,他一定要把当天的事情干完,他才能安心睡觉。
最近一次,叶连平因为腰椎受伤动了手术,出院后,他继续批改作业。“我看爷爷的表情,坐在那里不动,我知道他是很疼的,但我问他情况,他总说‘没事没事’。”杨鸿雁说道。
听说叶连平决定捐献遗体后,杨鸿雁问道:“你把遗体捐献了,以后我去哪找你,你怎么一点都不给我留下念想?”
叶连平淡淡地说:“我想把自己能做的最后一点贡献做出来。”
共产党员的使命感
叶连平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说,作为一名党员,遵守《党章》,完成党组织交代的任务,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他会按照党的指示,按照客观环境的需求,继续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他会全天候的,拿出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即使“走”了以后,还要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做到“死而不已”。
四十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数以千计,卜陈学校校长居平树就是其中一个。1990年,居平树从巢湖师专毕业后,分配到卜陈学校工作,担任政治课老师。当时,叶连平即将退休,但是,居平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位好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备课非常认真,字迹很工整,从不潦草,上课与学生互动,效果非常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他当时非常羡慕。
“一个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他的行为给我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也是我当教师以后,遇到的一个好同事。”居平树坦言,叶老师真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一生能够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成为叶老师的同事,最后还能有幸和叶老师一起,为卜陈学校的留守儿童做点贡献,是人生当中最幸运的一件事。
从教40年,叶连平收获了许多荣誉:2012年中国好人、全国德育先进个人、部级劳动模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优秀教师、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省优秀共产党员……
面对荣誉,叶连平认为,它只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丝毫不能代表未来。组织上的奖励是一种鞭策,不能把荣誉当光环,如果这样做,就糟了。站在新时代,他更要有所作为,否则没办法向组织交代,人活着就不能醉生梦死。除了留守儿童,他还想为孤儿、单亲家庭孩子以及贫困家庭孩子撑起一片天,多给一些关爱。
“留守儿童之家”的墙上有一横幅,上面写着“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对于这样的评价,叶连平不同意,他说:“我有这么亮吗?我不够资格,充其量不过是只萤火虫。我只要求,等到我生命走到尽头后,组织上能承认我是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在孩子们的心中
叶连平是一位好老师
更是一位好爷爷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
给予,比索取更快乐
来源:马鞍山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汪清陈义山

 
上一篇: 全国道德模范方敬辞世,曾倾尽两百万积蓄资助260余名学生 2018-10-29
下一篇: 黑龙江公布涉黑涉恶案:镇党委委员私藏枪支,暴力伤害上访者 2018-10-28
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