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首页 资讯 法治 舆情 案件 律师 网络 社会 服务 关于 招聘 举报
·国内资讯
·图片资讯
·观点评论
服务与举报
国内新闻 更多...
·快递只能上门投递?最新回应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77号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 深入
·内蒙古举办大型春季就业招聘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
·李强在参加云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充分
·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午
·李强会见塞拉利昂总统比奥
·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采编团队 更多...
...
...
国内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国内资讯 > 正文
述评:描绘人类文明进步的宏伟画卷
来源:中国政府网 发布时间:2023-3-21
分享到:新浪微博

述评:描绘人类文明进步的宏伟画卷

2023-03-20 07:57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

新华社北京3月19日电 题:描绘人类文明进步的宏伟画卷

新华社记者 郑汉根、赵卓昀、乔继红、何梦舒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文明画卷绵延铺展。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互学互鉴,曾经谱写出最绚美灿烂的历史篇章。

饱含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对人类文明前景的深邃思索,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不同文明更好地实现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为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繁荣贡献中国智慧,在国际社会激起广泛回响、引发强烈共鸣。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的全球文明倡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契合各国人民心声,必将为促进不同文明美美与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巨大贡献。

应时而生的中国方案

“文明以止,人文也。”用文明的力量使人达到至善,是中国古人倡导的人文精神。全球文明倡议植根于这样的人文底蕴,为当今世界各种文明和谐相处、为人类文明健康发展指引正确方向。

今天,世界各国的相互交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同时,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面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最强大的力量是齐心合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同舟共济,最光明的前景是合作共赢,但“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杂音逆流不时泛起,阻碍着人类发展进步。

面对这样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多次发出呼吁,以对话代替冲突,以协商代替胁迫,以共赢代替零和。

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可以更好地弥合分歧,在国际关系中营造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良好氛围。“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这是新时代中国为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描绘的美好图景。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深度契合当今世界形势的需要。

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宣部副部长万赛·塔维延高度评价全球文明倡议顺应时代要求,有助于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俄中友好协会副主席、俄罗斯亚太地区研究中心主任谢尔盖·萨纳科耶夫说,这一新倡议将对推动建设多极世界、促进世界共同繁荣发挥积极作用。

在匈牙利萨佐德韦格研究所政治分析中心主任基塞伊·佐尔坦看来,当前,世界尤其需要包容与合作,全球文明倡议与“一带一路”等倡议一脉相承,其精髓在于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造福世界”。

穿越古今的文明情怀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与中华民族坚持文明互鉴的优秀传统一脉相承。

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数千年风雨依然充满活力,最重要的“法宝”之一,就是坚持以开放胸怀与世界上其他各种文明开展交流互鉴。

无论是古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明的相互吸纳,还是唐代高僧玄奘不畏千难万险西行取经,无论是中国四大发明助推欧洲文艺复兴,还是明末清初以来中国对西方经济科技等的学习借鉴,都表明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也是一部洋洋大观的文明互鉴史。

在全球文明倡议中,习近平主席对世界各国发出殷切呼吁:“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日之中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正在不断获得新的强大生命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理念,化作“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先贤对“天下大同”的追求一脉相承;“以和为贵”的传统智慧,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弥合国际争端提供了重要指引……正如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所说,如果不了解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就不可能了解现在的中国。

关注全人类共同福祉,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是全球文明倡议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西方凭借先发优势刻意塑造一种错误认知,即西方价值就是“普世价值”。然而,历史和现实证明,人类文明并不只有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不同文明之间不仅要“各美其美”,也要“美美与共”。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寄托着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在西班牙共产党主席、欧洲左翼党副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看来,全球文明倡议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指明了方向,“各国人民应基于自身社会文化现实选择自己的道路”。

和合共生的中国智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主席这样生动描述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宝贵价值。

如何才能维护好这种多样性?习近平主席描绘出清晰路径: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从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再到举办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新时代的中国始终致力于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提供平台,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充分交流互鉴搭建桥梁。

从希腊雅典到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从法国尼斯到埃及卢克索,促进人文交流常常是习近平主席出访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世界各地,他与外方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共同探讨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话题、共话人文合作亮点,为促进世界文化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文明对话是实现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径。不同文明只有在和谐共生、互相交流的环境中,才能够创造新的文明。”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说。“世界文明丰富多样,相互理解是各国和平、和谐相处的前提。”俄罗斯功勋艺术活动家、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高级研究员伊琳娜·扎哈罗娃认为。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是《诗经》中对人们期待结交好友的诗意表达。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中,促进人文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始终是重要内容。

不久前成立的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就是中外人文交流成果的生动范例。2019年习近平主席对希腊国事访问期间,同希腊领导人共同倡导文明交流互鉴。访后,双方积极落实领导人共识,筹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今年2月,该中心成立仪式在雅典大学举行。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指导委员会主席斯泰利奥斯·维尔维达基斯高度认同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文明理念,认为推动两国文明持续对话,有助于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学中文系教授纳赛尔·阿卜杜勒-阿勒十分赞同习近平主席在全球文明倡议中关于“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论述。“当今世界尤其需要合作与对话。中国提出的新倡议有助于和平理念的传播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共处,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

2022年2月20日晚,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中英文“天下一家”字样造型的烟花在天空绚丽绽放。

“天下一家”的情怀,体现在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中国为造福世界贡献的每一个方案中。

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是中国为完善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的新的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持久和平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坚定追求。伊朗伊斯兰联合党总书记阿萨杜拉·巴达姆齐安说,习近平主席发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既注重发扬文明多样性,也能使世界各国文明在共同追求中走到一起。

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体现出中国对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繁荣世界的整体思考,表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者。与世界上一些势力热衷冲突对抗的思维相比,中国提出的倡议和方案体现出一种全新的文明理念。

在希腊前总理乔治·帕潘德里欧看来,寻求在和谐中为实现共同目标而携手努力的观念,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之中。

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到全球文明倡议,多年来,中国不断为促进世界和平繁荣贡献智慧与方案,始终将促进世界各国团结合作、不同文明交流融合作为最根本的追求。

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所有国家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同时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尼加拉瓜总统奥尔特加表示,尼方支持中国在每一项促进文明发展和相互借鉴的倡议中所付出的努力。

面对人类未来,是对抗还是合作,是分裂还是融合?面对人类文明前景,是选择进步还是倒退?中国给出了清晰答案。

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包括全球文明倡议在内的中国方案,契合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团结合作的心声、顺应共同发展的世界潮流,必将为增益人类福祉不断作出新的重要贡献,必将在全球赢得日益广泛而深入的共鸣。(参与记者:陈浩、胡加齐、华迪、刘恺、姚兵)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马文华
 
上一篇: 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 国发〔2023〕6号 2023-3-22
下一篇: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 2023-3-20
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