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首页 资讯 法治 舆情 案件 律师 网络 社会 服务 关于 招聘 举报
舆情
·舆情观察
·舆情热点
·公平正义
服务与举报
国内新闻 更多...
·强主持国务院第十一次专题学习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修
·李强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负责人举行“1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推动
·李强同荷兰首相斯霍夫通电话
·中国著名艺术家————道金平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推动
·丁薛祥分别会见洪都拉斯副总统弗洛伦蒂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
·李强在河北调研时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
采编团队 更多...
...
...
舆情观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舆情观察 > 正文
[澎湃新闻]“熊孩子”“厌童症”,两个糟糕的标签
来源:正义网 发布时间:2023-7-31
分享到:新浪微博

[澎湃新闻]“熊孩子”“厌童症”,两个糟糕的标签

时间:2023-07-28 09:52:00作者:沈彬新闻来源:澎湃新闻

评论投稿打印转发复制链接||字号

  作家苏小懒带着孩子乘动车,孩子安静地坐在位子上,却被乘务员两次主动提醒“管好孩子”,而且这节车厢里所有孩子都被“提醒”过。她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感觉被冒犯,已经向12306投诉。

  这事很快被媒体报道,并且还上了热搜。如果单独拎出来,被乘务员两次提醒“管好孩子”就要投诉,让人感觉作家本人很“矫情”。其实,这只是今年暑假以来关于“车厢里的熊孩子”和所谓“厌童症”的大讨论的又一次沸点时刻。

  近期,关于车厢里孩子吵闹的新闻不断,之前舆论往往归咎于“熊家长不管”,但是问题还有另一面,很多5岁儿童以下乃至婴幼儿,本身就没有发育出完善的自控力,在高铁的封闭空间里很容易失控、大哭大闹,这不是“熊家长”放纵不管的问题。但是,这些带婴幼儿出门的家长却遭遇了苛待,甚至一不留神就成了“熊孩子”新闻的主角,因而战战兢兢。

  “熊孩子”的帽子太大,如果不区分孩子的年龄、具体场景等等,很容易就遮盖了真问题:有的是家长的监管失职,有的是对儿童的不宽容乃至敌视的情绪,有的是因为公共服务设施对儿童不够友好。

  目前,苏小懒的微博成了带婴幼儿出行家长的“诉苦大会”。有的家长投稿称,自己八个月大的小宝宝,因为发出了咿咿呀呀的声音,就被乘客质疑“太吵”。有的称,小孩子1岁多,哭了正在哄,乘务员就让去连接处了。有的称,带一岁9个月的孩子刚坐了高铁,孩子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吃东西,乘务员专门过来提醒,不要让孩子踢前面的座椅……还有就是,一些车厢广播里频繁广播“如果孩子哭闹,请带到车厢连接处”。

  在前述的喧嚷背景之下,苏小懒才觉得,乘务员“主动”过来提醒管好孩子,充满着“冒犯”的意味。她认为,“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都没有做,就单独、专门过来提醒所有带孩子出行的家庭”,“全国很多趟高铁多次广播——如果婴幼儿哭闹,必须去车厢连接处(车厢连接处晃动大、噪音大、接开水的多,非常容易摔伤)。”

  关于“喧闹的车厢”的讨论,已经保持高热很久了,其实问题不仅在车厢里,背后是公共场所属于谁、如何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等严肃话题,特别是“厌童症”的概念被提炼出来之后,更是加剧了舆论场的分化。有观点认为,“厌童症”本身就是一种话语陷阱;也有观点认为,在“秩序”“公德”的外衣之下,包裹着对儿童的戾气、对生育的厌恶,却被当成流量密码。

  如果一方秉持着“我在车厢里绝对不能被打扰”的偏执,另一方自带“我孩子还小”的滤镜,那么舆论场就只有撕裂和对抗;如果一方把“你的孩子关我什么事”的冷漠当成权利,另一方坚持“我的孩子就是全世界”,那么口水只会制造口水,而不会产生进步。

  放下偏执和成见:打捞苏小懒微博里那些家长的真实诉求;换位思考一下,当你带着一岁的孩子出门,动辄就被请去颠簸的车厢连接处,是不是会意难平?想一想,自己出差累得精疲力竭,本想在车厢里眯一会儿,却被吵闹声逼到崩溃,又会怎么反应?

  “喧闹的车厢”的讨论热了这么久,对立和撕裂肯定不是解决方案。“熊孩子”是一个糟糕的标签,让婴幼儿家长背负了不能承受之重,动辄引爆网络狂欢。“厌童症”哪怕是一个伪概念,也应足够警惕,不能打开“潘多拉的魔盒”。解决之道还在于全社会共同探索建设儿童友好的社会环境,多想办法,少搞对立。

[责任编辑:何慧敏]
 
上一篇: 教育部严查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弄虚作假 2023-8-8
下一篇: 公司账户里的大批量会员年卡不翼而飞 2023-7-30
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