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首页 资讯 法治 舆情 案件 律师 网络 社会 服务 关于 招聘 举报
舆情
·舆情观察
·舆情热点
·公平正义
服务与举报
国内新闻 更多...
·李强会见巴西总统卢拉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学习贯彻
·丁薛祥在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
·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修订后的《中华
·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部署开
·监狱法修订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开展
·确保执法权在法治轨道上规范有序运行
·李强会见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稳就
采编团队 更多...
...
...
舆情热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舆情热点 > 正文
政法机关如何破除热点舆情中的“特权想象”发布时间:2019-08-26 16:23 星期一来源:法制网
来源:正义法治网 发布时间:2019-9-1
分享到:新浪微博
政法机关如何破除热点舆情中的“特权想象”发布时间:2019-08-26 16:23 星期一来源:法制网

□ 法制彭晓月 王淳

近期,多起带有“豪车”标签的热点事件,将“特权想象”这一词汇推到舆论场中。在这些事件中,舆论情绪很快被挑动起来,网民和媒体深追涉事人员的身份背景、家庭关系等隐私信息,试图揪出嚣张不法行为背后的“特权人士”。相关事件的调查结果频频验证舆论想象,也进一步深化了舆论认知。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通过解析舆论“特权想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舆情上的表现,从政法机关舆情工作的角度提出几点解决思路,以供参考。

首先,“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确实存在。现实中,任性妄为的领导干部并不鲜见,比如近期曝光的乘坐奥迪车闯会场的陕西定边县人社局“张局长”,被拦阻后呵斥交通协管员“明年不要来找我签合同了”;福建霞浦县人大代表醉驾被查后向交警叫嚣“我是人大代表,你们无权处置我”。此外,拥有较多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富人群体,也常被舆论归为“特权群体”。如河南永城市“玛莎拉蒂撞宝马案”中,肇事者谭某某醉驾逃逸后撞车致2人死亡,性质极其恶劣,不但其大量炫富的个人信息被挖出,谭家发家史也浮出水面,构成了舆论对肇事者“有来头”的猜想。日常存在的“特权现象”给公众留下惯性认知——嚣张就是因为有权有势。而一些案例结果印证舆论猜想,也会加剧舆论对类似事件产生“特权现象”的“想象”。

其次,舆论放大“特权群体”外延衍生“特权想象”。随着热点事件的主角由官员本身扩大到子女、亲友甚至“七大姑”“八大姨”身上,舆论放大了“特权群体”的外延,即不一定是有“特权”的人才任性妄为,还有那些主动给自己贴上特权标签“狐假虎威”的人。他们“耍特权”的底气从何而来?在舆论看来,背后少不了有钱有势的“靠山”,“特权想象”即由此而来。前有重庆“童所长妻子”,近日又有一则“平顶山一副检察长的妻子、岳母殴打公交车司机称不怕犯法”的新闻引起舆论围观。另外,个别事件发生后没有及时得到依法公正地处理,也常常使得舆论对执法司法机关产生包庇、纵容等猜测和不满,导致热点事件成为社会负面情绪释放的“出口”。

从多起案例来看,舆论对带有某些身份、财富或地位标签的事件具有特别的敏感度,这类事件的舆论爆燃速度快、讨论热度高,同时还伴随着舆论失焦和道德审判现象的舆情特征。

舆论失焦。一些舆情事件本身发生在公开场合,在网络的聚光灯下得以迅速发酵,不但“在现场”的网民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参与传播,还能引起更多“不在场”网民的转发、评论、再扩散,使得信息来源变得更加繁杂,小道消息具有更多的辐射能力和影响力。网民关注的焦点很快从事件本身转移到对身份、背景、关系等方面的猜测和讨论之上,并由此形成对事实的判断。这种判断,直接影响着接下来舆论对司法程序的信任程度。即便这种事实判断与官方认定有明显差异,一些网民仍然更愿意接受民间信息;而一旦官方结论符合舆论猜测,也会刺激网民为自己“赋权”,继续深追细查事件真相。比如北京劳斯莱斯女司机堵路事件中,警方通报其身份后仍有不少舆论在关注其车主朋友的身份、职位信息。

道德审判。“特权想象”本质上是一种针对“无特权人士”的认知偏差,它还容易激发舆论的立场判断,将一切带有相关标签的事件引向对“特权群体”的讨伐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网民爆料、媒体挖掘不断吸引眼球,加上“吃瓜群众”不负责任的转发,网民的立场判断很容易偏向道德审判,比如豪车女司机总会伴生“情妇”“小三”等桃色联想,嚣张跋扈“耍特权”行为背后肯定有着为官不廉、为富不仁的人性污点。而事实真相的客观性一旦被道德审判掩盖,官方与舆论的互动就会出现断层,即“你说什么我都不信”,因为这一群体的道德感已经“集体崩坏”了。

政法机关对于网络热点事件中的“特权想象”不可不察,因为它关乎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感受,影响的是网民对事实和立场的判断,需要及时发觉、及时处理,否则“特权想象”就会迅速转化为巨大的舆论倒逼压力,侵蚀政法机关的公信力。因此,官方声音想要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突围,舆情工作需要更具权威性、主导性,官方通报也需要更加及时和丰富。综合相关案例中政法机关的舆情工作经验,法制网舆情中心总结了破除“特权想象”的三条制胜法宝和避免踏入的两处“雷区”。

快——反应速度跟上网络舆论的敏锐程度。玛莎拉蒂、保时捷、劳斯莱斯等豪车一直是财富的象征,公职人员的身份也代表了手握公权力,这样的词汇出现在舆论场中,很容易触发网民的“特权想象”。在“仇官仇富”心理作用下,网民意图通过挖掘更多信息将其“绳之以法”。政法机关需对带有这类标签的事件保持舆情敏锐意识,及时介入。如果反应迟缓,将给舆论场留下谣言滋生、网络暴力的空间,不利于后期舆情引导工作的开展。如重庆保时捷女车主事件后又现的北京劳斯莱斯女车主事件,北京警方反应迅速,现场处置也非常专业规范,并连续跟进后续处置通报,极大地阻断了舆论猜想的传播。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30期)


来源:法制网责任编辑:王千玉
 
上一篇: 淅川:县长杨红忠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08月31日09:10 2019-9-2
下一篇: 法制网舆情监测平台功能介绍发布时间:2014-11-03 11:10 星期一来源 2019-8-31
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