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首页 资讯 法治 舆情 案件 律师 网络 社会 服务 关于 招聘 举报
·舆情观察
·舆情热点
·公平正义
服务与举报
国内新闻 更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习近平谈“一带一路”》阿文版推介会
·李强在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调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关于
·国务院关于《西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
·薛广民作品的魅力与价值
·“航母”也能开上天?好一个“筝”奇斗
·李强在贵州调研时强调:毫不放松抓好各
·李强主持国务院第七次专题学习
采编团队 更多...
...
...
舆情观察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舆情观察 > 正文
“梅姨”画像刷屏折射公众打拐热情 舆论期待警方更多作为发布时间:2019-12-02 14:18 星期一来源:法制网
来源:正义法治网 发布时间:2019-12-7
分享到:新浪微博
“梅姨”画像刷屏折射公众打拐热情 舆论期待警方更多作为发布时间:2019-12-02 14:18 星期一来源:法制网

□ 法制网 王淳

【舆情综述】

近期,“梅姨”画像事件引发全社会关注。神秘的“梅姨”是否存在、长像如何、何时落网,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11月13日,广东增城警方发布关于找回“申聪被拐案”同案的两名被拐儿童的通报,让人贩子“梅姨”重回公众视野。同时,一张黑白素描的“梅姨”画像在网络流传,申聪父亲随后还发布了志愿者依据黑白素描合成的彩色“梅姨”画像。

11月17日,“@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发布这张彩色的“梅姨”画像,配文称其“涉及9起拐卖儿童案件”“可能还有更多的小孩子遇害”等,击中公众软肋,引起朋友圈刷屏。对此现象,澎湃新闻评论认为,这是全社会对人贩子的痛恨、对骨肉分离的同情、对正义的企盼;《新京报》也表示,是一种大众关注儿童保护的象征。

11月18日,事件出现反转。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官方微博当日上午发布消息称,网上流传的“梅姨”画像非官方公布,“梅姨”是否存在,长相如何,暂无其他证据印证;广东省公安厅也未邀请专家对“梅姨”二次画像。

该辟谣说明引发网民对真实的情况的追问。同日晚,《新京报》、红星新闻等媒体报道称,素描画像出自“画像神探”林宇辉之手,系其今年3月应增城警方邀请,根据知情者描述所画。矛盾的说法使得事件陷入“罗生门”。11月19日,广东省公安厅通过新华社回应称,“梅姨”身份与长相暂未查实。

官方回应后,网络情绪趋于理性,仍有部分网民表示“被忽悠了”。对比,央视网评论称,不能因为出现过“认错”与误伤,就完全否认网络全民参与打拐的重要意义。央视新闻评论则建议,办案机关应尽快找到更多自称见过梅姨的人,综合信息画出一张符合更多人认知的“权威”画像,让公众“按图索骥”。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认为,要实现“天下无拐”,更需在制度上强化打拐手段,在家庭和学校方面加强防拐意识教育。目前,仍有部分媒体和网民继续挖掘“梅姨”故事,发布相关内容。

截至11月28日12时,相关媒体报道2500余篇,微博35万余条,微信文章1.8万余篇。“#记住梅姨的长相#”等十余个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超38亿次。


【舆情点评】

“梅姨”画像刷屏传播,源于公众不愿做儿童受侵害的冷漠者,折射的是全社会对拐卖儿童违法行为的深恶痛绝。这种朴素的社会正义感赢得主流媒体的一致称赞。因此,即便后来出现画像乌龙事件,公安部和广东警方相继回应澄清后,舆论也多表示理解,舆情热度很快降温。

“梅姨”事件乌龙虽暂告段落,但“申聪被拐案”仍有7名被拐儿童未找回,广东警方作为侦办机关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方面,被拐儿童家长可能通过媒体和网络持续发声,引发公众对案件办理进展的追问;另一方面,网民可能会持续关注“梅姨”其人其案,或给不明真相的人造成误解,甚至导致谣言产生。

......

(全文阅读请参见《政法舆情》2019年第43期)


来源:法制网责任编辑:王千玉
 
上一篇: 四川男子因警方操作错误“被犯罪” 维权未果离世引关注发布时间:2019-12-09 14:04 星期一来源:法制网 2019-12-10
下一篇: 网曝安徽河南两地交警“收黑钱” 警方处置未平舆情发布时间:2019-12-02 14:18 星期一来源:法制网 2019-12-4
本网简介 | 采编团队 | 律师团队 | 法律声明 | 诚信声明 | 人才招聘 | 在线留言